德國萊因助力華新麗華掌握機先 從內而外為碳稅及淨零排放動起來

台北2021年12月27日 /美通社/ — 2021年4月22日全球氣候峰會招開後,全球碳管理議題逐步升溫,各國紛紛提出自己的減碳承諾。而歐盟協議 2030年減碳55%,並透過「氣候法 (Climate Law) 」要求會員國應擬定自身國內的溫室氣體減量、投資綠色技術和保護自然環境等機制,以實現溫室氣體淨零排放 (Net Zero Emission) 的目標。7月14日歐盟於全球氣候峰會承諾的減量基礎上,發佈了碳調整機制 (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CBAM),建立相關減碳措施,減緩碳洩漏 (Carbon Leakage) 情境發生。該機制管控水泥、肥料、鋼鐵、鋁、進口電力等項目,適用歐盟以外地區,不包含冰島、列支敦斯登、挪威、瑞士及部分歐盟會員國屬地。法案預計2023年1月1日開始實施。

這股風潮現在也吹到台灣,各種邊境碳稅 (carbon border tax) 與碳中和 (Carbon Neutral) 議題一時之間開始熱鬧起來。2023碳關稅上路後,鋼鐵、水泥、紡織等產業預估將首當其衝。重量級大型集團華新麗華,主要產品為電線電纜及特殊鋼之生產製造,也有產品出口歐盟,在德國萊因助力下,已悄悄為這無法抵擋的趨勢提早做準備。「我們很清楚碳管理是趨勢,所以很早已在規劃與執行內部的碳定價 (Carbon Pricing) 工作了!」華新麗華環安處陳國輝處長說。影片 

碳管理現在不做 未來就失競爭力

陳國輝指出,華新麗華自 2014 開始執行溫室氣體盤查,逐年精進並從去年 (2020) 開始啟動單位產品碳排與內部碳定價的戰略,初期透過對台灣的幾個事業群的原物料盤點、生產能資源與物料消耗的數據蒐集、運輸距離的評估,碳排放的計算,並使用集團的資源與碳管理數據管理平台,定期對相關數據進行檢討,讓現場同仁知道碳與能源管理對於公司的重要性。「這些例行性與細部工作,在今年歐盟 CBAM 發佈後,會變越來越緊迫,因為歐盟發佈的環保法規,其他經濟體會跟進。現在不做,將來企業可能因為碳及能源管理的落後,而失去競爭力!」

華新麗華很早就進行組織型溫室氣體盤查與能源管理系統的驗證工作,因此對於因應全球氣候調適的衝擊具有一定程度的因應能力。德國萊因管理系統服務部林琦桓技術經理表示,「今年他們執行新版的溫室氣體盤查,在碳管理的間接排放中,是少數會對使用原物料與運輸過程全面進行盤查的企業。」這些工作量雖然巨大,一旦建立原物料與運輸的排放資訊後,將有助於未來對高排放的物料、運輸進行調整。

多管齊下 從製程到運輸抓能耗與碳排

透過 ISO 14064-1:2018 新版的溫室氣體盤查,華新麗華全面檢視自身的碳排放情境。面對廠內的能耗與排放,他們善用 ISO 50001:201 8 能源管理系統與自己開發的能源管理平台,對製程的高耗能與排放項目進行監控與改善。至於原物料與運輸則規劃全面產品碳足跡評估,對高耗能高碳排的產品對症下藥,建立產品排碳量與碳定價資訊,並讓內部產生良性競爭,提升整體的競爭優勢。接著,陳國輝說「我們會把台灣幾個事業體的執行經驗複製到其它廠區,讓各事業體做法一致,並與外部合作供應鏈一起做好碳管理。我們也透過公正第三方對執行結果進行驗證,以確保碳與能源管理的工作精益求精。」

為了達成集團設定的目標,華新麗華在各種管理系統或碳管理標準的稽核上,均仔細與德國萊因的專家對各項發現進行討論,並在稽核後積極檢討問題。華新麗華展現台灣產業積極面對氣候變遷的決心,並透過不同管理系統與碳管理標準的整合運用,強化自身體質。

借鏡華新麗華的積極減碳措施,林琦桓特別提醒業界,企業可以利用碳管理相關標準的量化方法,用以盤點與檢視產品及組織型碳排放現況,並擬定減量目標。而透過導入 ISO 50001 能源管理系統,企業可以進一步強化碳與能源的內部數據蒐集機制與績效管理,讓管理流程系統化,達到持續監測與優化功效。面對現今的政經環境,企業經營須面對複合型的事件衝擊,誰能早想一步,多做一步,未來遭遇事件時,越能在變動的環境中生存與茁壯。

德國萊因身為碳與能源管理驗證的領先機構,累積了大量的跨國、跨平台、跨產品與多標準整合的經驗。自2009年起,積極關注全球碳及能源管理相關議題,並提供組織型溫室氣體盤查查驗 (ISO 14064-1)、產品碳足跡查驗 (ISO 14067) 與能源管理系統驗證 (ISO 50001) 的服務,廣泛協助全球企業面對來自客戶與當地監管機構的需求,包含大中華區、越南、印尼、泰國、菲律賓、柬埔寨、緬甸、馬來西亞等地業者,在鋼鐵、機械、汽車、電子、資訊、太陽能、化工、紡織、製鞋、傢俱、醫療、百貨流通、高等教育、交通管理領域都能提供能源管理或碳管理驗證服務。影片: https://youtu.be/mcTXKlaCrwk

繼續閱讀

最新電競製品情報

You may also like...